首页
首页» 员工工作
 

【社会实践】麦秆生花,青春守艺——“金麦绘乡队”汝南非遗行

作者:何雨芩         来源:伟德国际victor1946官网         发布日期:2025-09-04     浏览次数:

     

暑期,伟德国际victor1946官网“金麦绘乡队”7名学子赴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围绕“非遗麦草画的传承与创新”主题开展三下乡活动。队员们先后走访麦草画工坊、拜师省级非遗传承人,亲身体验麦草画制作过程,解码百年麦草画基因序列,探索以创新手段激活非遗活力,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团队先后走访南海禅寺、天中山、梁祝故里与悬瓠古城,感受天中古韵。途中,队员们深入梁祝镇及三门闸街道的28户村民家中,聆听“麦草故事”。据了解,当地人家都乐意在家里摆上一两件麦草画作品,“外地游客来,很多都要买幅麦草画带回家”;更有不少农户都曾从事麦草画行业:“麦草画汝南县很多人都在做,我家亲戚以前就是做麦草画的,我见过她用麦秸秆粘麦草画”。村民们质朴的话语,映射出麦草画已融入汝南人日常生活的深厚情感。

8月5日,团队来到袁月英麦草画工艺品有限公司。经省级传承人,国际高级民间工艺美术师袁月英介绍,家传自清代曾祖父袁海臣制作麦草画,至今已传承百年,麦草画以小麦秸秆为原料,通过冲、泡、熨、刮、粘、剪、刻、烫、烙等十几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作品古朴典雅被誉为“中华一绝,民间瑰宝”。袁老师坦言:“学麦草画不是那么简单,光这个培训的过程就需要几年的时间,比如做花卉、做山水、做花鸟,都是需要你用心去学,过程非常漫长,要坐下来,沉下心,可能是其他手艺很难达到的难度。”

为深入理解麦草画工艺,团队成员参与非遗工坊实训,学习秸秆剪切,设计粘贴等核心技艺,制作简易麦草画作品,也尝试将现代图案融入传统技法,探索年轻化表达;针对麦草画作品生产效率低,工艺品种类较少,线上销售渠道窄,缺乏品牌包装等问题,队员们与袁老师深入交流,提出是否能引入机器雕刻,开拓电商平台,与当下流行文化结合等优化建议。袁月英也表示:“在新媒体,设计,推广等等方面,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和年轻人们碰撞,才能产生更好的东西”。

8月8日,团队成员与汝南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项目负责人董组长对接,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汝南县文广旅局在传承和宣传非遗文化方面持续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都会组织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举办非遗展览和演出活动,同时制作非遗宣传视频,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等多平台进行线上展播,视频浏览播放量最高达几十万次,受到广泛好评。董组长提到:“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独有的新风采。也希望有全国各地的媒体平台来关注汝南非遗,更多的老员工队伍来到汝南,帮助宣传推广非遗文化,扩大汝南非遗的影响力。”

实践尾声,队员们参观汝南县非遗文化展览馆,观赏罗卷戏的木偶、顿岗油馍的模具、上蔡重阳绛囊的彩线等作品,发现麦草画已与梁祝剪纸联名推出《化蝶》系列,与罗卷戏角色结合制作“戏韵麦秆灯”。县里每年投入大量专项经费,用于非遗进校园、直播电商培训及短视频推广,2024年“麦草画+”系列产品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120%。在驻马店市文广旅局和省文旅厅的共同努力下,这项以天然麦秆为创作载体的艺术形式,既传承了千年农耕文明精髓,又顺应了当代消费者对环保美学的追求,为创业者搭建了低门槛、高附加值的财富通路。‌

这次实践是“金麦绘乡队”用脚步丈量田野、用青春对话非遗的生动缩影。队员们把课堂搬到麦香氤氲的工坊,把实验台延展至非遗展厅,让科学思维与匠心技艺在麦秆间交汇,见证了这项以天然麦秆为创作载体的艺术形式迸发出的乡村振兴星火。

编辑:张建伟     终审:欧渊博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国家教育部    |    图书馆    |    集团处室    |    校内学院    |    集团首页

© 伟德国际(victor1946)官方网站-Official Website 版权所有

地址: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2号   邮编:  712100   

网站负责人:汪振明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